匆匆那年的结婚居家“三大件”
2014-11-27       懒人家政

原文来自人人网筱雅

 

       每个时代,都有自己的时代印记。

       在匆匆那年的光影追溯的旅途中,作为津津乐道的结婚“三大件”,随着时代的不同,也有所不同。结婚居家“三大件”的演变,让我们感受到时代的变迁。

 

50年代结婚三大件:吹响唢呐、坐回轿、撒把糖



       在50年代,结婚就是早知道名字而未谋面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,然后吹响唢呐、坐回轿、撒把糖,亲戚街坊四邻凑到一起热闹一下就算结婚。所以在那个时候,吹响唢呐,坐回花、撒把糖就是结婚必不可少的“三大件”事。

 

60年代结婚三大件:36条腿或72条腿



       到了60年代,结婚开始有点讲究,得凑够“36条腿”或“72条腿”,不过绝大部分是以36条腿为主。“36条腿”大约是指床、大橱、五斗橱、夜壶箱(床头柜)、桌子各一件,椅子四把。另有一说是床、大橱、五斗橱、写字台、桌子各一件、椅子四把。不管怎样,加在一起是36条“腿”就行。

 

70年代结婚三大件:三转一响



       改革开放以后,人们有了消费的欲望。家境不错的人家结婚时开始准备“三大件”:手表、自行车、缝纫机。另外,算上收音机,合称“三转一响”。手表要“上海”牌,缝纫机要“蜜蜂”牌、“西湖”牌,自行车要“飞鸽”牌、“永久”牌。这样的结婚在当时那叫一个上档次。

 

80年代结婚三大件:电冰箱、电视机、洗衣机



       随着收入的增加,手表、自行车和缝纫机这些曾经让一代人为拥有它们就倍感骄傲的“三大件”早已变得不再稀奇,人们开始向电器化迈进,追求的“三大件”演变成冰箱、电视机、洗衣机。即便冰箱只是单门,电视机是黑白的,洗衣机是双缸的,人们的生活也是比蜜甜!

 

90年代结婚三大件:电脑、空调、摩托车



       到了90年代,“三大件”则变成了电脑、空调、摩托车。特别是空调,因为制冷制热好的缘故成为了不少新婚人群的首选。而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会自动把录像机也加入三大件中,这也是除了三大件外显示家境富裕的重要参考标准,超有面子滴。